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太原,山西省省会。面积6909平方公里,2023年常住人口543.5万,排名全国第76;GDP为5573.74亿,排名全国第53;人均GDP为10255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山西省平均水平的1.38倍。

在中部六省省会中,太原的面积、人口总量、GDP和人均GDP均排在最后一位,首位度(本市GDP占全省比例)也只有21.71%,是中部六省最低的,在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中排名第22。

今天的太原,是个典型的“小省会”、“弱省会”,但它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

全国的省会城市,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老省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就是这个区域的天然中心,如成都、西安、广州、长沙等。一类是“新省会”,因为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逐渐成为省会,如石家庄、郑州、长春、哈尔滨、南宁。

太原是非常典型的“老省会”,而且在所有的“老省会”中,它的历史也算排得上号的。

山西地形概览(图据“地球知识局”)

山西的自然地理格局,有“表里山河”之称,黄土高原上镶嵌了由河流冲积成“人”字形的若干河谷盆地,包括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长治、晋城盆地等。而太原盆地,恰好位于人字形的中心位置,它是山西全境的当然枢纽。

太原盆地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是古晋阳城。晋阳城位于今太原城西南,即晋源区,从从赵国的第一个都城,到北齐事实上的政治中心,再到李渊父子起兵,北汉朝廷割据,晋阳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宋太宗平北汉之后,因为担忧晋阳的“王气”,毁掉了晋阳城,太原城才迁到今址,也已历经千年的历史。

明清时代,晋商崛起,太原盆地也是万里商道的核心地带。煊赫一时的山西票号,集中在盆地内的平遥、太谷、祁县,影响着全国的金融和贸易。不过当时的太原城,反倒不算太繁华,它更多地扮演政治军事重镇的角色,并未跻身山西十大商镇之列。

19世纪下半叶,洋务之风渐起。由于洋务运动的浓厚的“官办”色彩,太原作为省会,在山西得工业化风气之先,经济地位明显上升。1892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创办太原火柴局,以机器生产火柴。1894年,胡又奏请设立山西招商局,获准后筹集白银百万两,筹设了太原机械局及绛州纺织厂。1987年,已升任山西巡抚的胡,又奏请设立了山西机器局,主营军火生产。到了20世纪初,太原还兴起了一些民间工业。此时的太原,已具有了北方工业重镇的雏形。

1907年,正(定)太(原)铁路通车,太原成为山西连接全国铁路网的主要节点,由此成为全省的商业中心。当时,天津是北方最大的港口,而太原因为铁路成为天津货物入晋的主要集散地,渐有“天津商埠之尾闾”之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成为山西都督,在整个民国期间,阎锡山始终是山西名义上的军政领导人(1937年以后日军入侵和红色革命导致其丧失了一些区域的实际控制权),这在全国所有省份中绝无仅有。总的来说,民国期间山西保持了相对的政治稳定,尤其是在1911年到1937年期间,山西更被视为“模范省”。

这期间的太原,经济也有了长足发展。阎锡山设立了太原兵工厂,这是当时全国较大的兵工厂,也支撑了阎自身的军事力量。他还成立了“山西人民公营理事会”,负责管理山西省的公营事业,投资设立了西北实业公司等企业,仅西北实业公司,就涉足采矿、采煤、冶金、炼焦、炼油、化工、机械制造、水泥、皮革、面粉等若干轻重工业。太原工商业逐渐兴旺,人口也持续增长,清末太原市区人口只有两万多人,到1935年已增长到13.6万多人。

山西督军府旧址,后为山西省委省政府,现为晋商博物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原成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阎锡山时期的西北炼钢厂,成为太原钢铁厂。太原矿山机器厂、西山煤矿等老企业也得到了改扩建。五十年代,太原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工业重点项目中更占据了11项,仅次于西安,高居全国各城市的第二位。这11项工程包括兴安化学材料厂、新华化工厂、江阳化工厂、晋西机器厂、汾西机器厂、大众机械厂、太原化工厂、太原化肥厂、太原制药厂、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第二热电厂。此外,太原还新建了太原磷肥厂、山西纺织厂等大型企业。由此,太原逐渐形成了包括钢铁、化工、机械、制药、纺织等在内的综合性工业中心的格局。

在计划经济时代,太原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1980年,太原GDP总量在中部六省省会中排名第三,仅低于武汉和长沙。

改革开放之后,太原经济增速显著落后于全国和中部平均水平。从1980年到2000年,太原GDP从22.3亿增长到379.19亿,倍数为17倍,而同期全国经济总量的倍数是21.85倍。同期,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和南昌的GDP倍数分别是26倍、28倍、36倍、31倍和28倍,都远远超过太原。到2000年,太原在中部六省省会中经济总量的排名已下滑到第五,仅高于合肥。

2000年之后,太原的经济表现,呈现和山西省高度同频的态势。2023年,太原GDP是2000年的14.7倍,同期山西GDP是2000年的14.3倍,太原市和山西省的增长幅度大体相同。

新世纪以来,“强省会”是普遍趋势,尤其是在中西部内陆省份。省会虹吸省内人口,从而不断提升人口和经济在全省中的占比,省会城市的增幅强于全省,对全省经济增长形成整体拉抬。但太原和山西并非这一逻辑,山西本身就是常住人口只有3000多万的人口小省,太原全市常住人口还不到600万,占比还不到山西省的16%,太原很难担当起山西全省发展的“火车头”,相反,它只能是跟着山西经济的大势走。

山西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煤炭资源驱动。本世纪以来,山西经济增速忽高忽低,主要就是受煤炭价格波动的影响,太原经济自然也是如此。从整体来看,今天的太原经济最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其一是和煤炭有关的资源经济,包括山西全省“煤老板”在省会的聚集和消费;其二是传统的重化工产业,尤其是太钢等钢铁产业;其三则是典型的“省会”性质经济,体制内单位从业者和他们的消费外溢。

这样的经济结构,存在非常明显的短板。一是资源型经济容易受宏观环境影响,经济运行容易大起大落。二是产业结构比较重,民营经济、外资经济整体不发达,难以产生有足够吸引力的体制外工作岗位,很难吸引人才,而人才瓶颈又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

郭台铭是山西人,富士康也在太原投资。太原这些年来也在探索,发展电子等新兴产业。但总的来说,由于山西本身人口较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缺少必要的人口腹地,太原在电子工业等领域和郑州、合肥、武汉等城市的差距客观上还在扩大。

这些年,“东北化”是讨论区域经济中的“显学”。所谓的“东北化”,在我看来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经济运行受矿产资源影响大,东北崛起是有煤铁之利,而这些年的经济调整也和资源枯竭有关;第二是所有制结构传统、营商环境不彰,外资、民资等非公经济不发达;第三是单一省份人口规模较小,缺少支撑中心城市发展必要的人口腹地,在大都市竞争和产业转移中处于劣势。

太原虽然地处关内,但也同样存在上述几方面问题。可以说,在北方除了少数的人口大省和中心城市,一般中小省份的省会或多或少都面临前述挑战,从而导致北方省会和南方省会的差距趋于扩大。太原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中国城镇化的狂飙年代已经结束,如今的太原已经很难实现城市规模的大幅扩张了。今天的太原,或许应该走“精品化”的转型道路,在原有的资源和重化工产业之外,形成电子、环保、新能源领域的少数精干产业。

太原不是大区中心,本地的高等教育资源也不算强势。要做精干的新产业,太原需要更多引入更多外部资源和人才,除了提升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提升城市知名度也是一个办法。

事实上,太原并不是一个没有魅力的城市。行走在太原的街头,能感到太原其实“有牌可打”。太原地处黄土高原,气候温和,尤其是夏天非常宜居;随处可见的连锁便利店,给居民提供可预期的生活服务;虽然传统上是资源大市,但是汾河穿城而过,环境和绿化都很不错;文化旅游资源也很丰沛。今年夏天,太原大兴“演唱会经济”,也显著扩大了它在华北地区的影响力。

不过,对于太原这样体量的城市而言,光靠城市营销和文旅产业,是不可能支撑战略转型的。传统工业重镇通向未来的路,注定要负重前行。

话题:



0

推荐

元淦恭说

元淦恭说

14篇文章 3天前更新

互联网从业者,前媒体人

文章
  • 文章归档
2024年 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