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月22日),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财政部、人社部、央行、金融总局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
证监会吴主席今天(1月23日)上午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实施方案》是“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全体会议(注:此次会议应未发通稿)审议同意”。自2023年中央金融委员会成立以来,这是官方透露的首个由金融委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政策文件,足见金融委对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视程度。
2024年9月以来,宏观政策转向,高层强调要“稳住股市”,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当即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意见》到《实施方案》,高层规划出一条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路线图。
《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提升中长期资金的实际投资比例,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延长商业保险、年金基金等中长期资金的考核周期。
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和占比。
引导上市公司加大回购、分红力度……
资本市场归根结底是资金市场。《实施意见》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要让更多长期资金入场,“国家队”资金入场,把A股市场的池子做大。
今年适逢A股市场诞生35周年。A股市场千头万绪,但问题的根子还是在于市场定位。
中国A股市场之所以先天不足,根子在于它是个“融资市”。A股市场最初诞生,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纾困,国企没钱了就找老百姓募资。后来,A股市场虽然经历演化,但“融资市”的底色还在,不管国企民企,IPO这一把就是为了募资,大小非解禁之后就开始减持……
因为上市就是为了圈钱和套现,业绩“上市即巅峰”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大股东减持得差不多了,公司也就快ST了,实在不行最后干脆卖壳。至于分红、回购这样的事,很多公司压根想都不会想。
这样一来,上市公司不仅行为短期,甚至生命周期也很短。投资者很难在股市中分享企业价值增长的长期回报,只能通过交易进行博弈,加之以游资、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自然导致A股市场又成了“投机市”。
“融资市”+“投机市”,是A股市场最显著的特征。A股要真变革,关键是打破破旧立新,变成真正的“投资市”。
在我看来,要形成“投资市”,最重要的是两点。
首先,要让上市公司行为长期化。
一个健康的上市公司是怎么用资本市场的?IPO上市,实现募资;做好业绩基本面,不断推动公司内在价值上升,实现资产增值;强化主体信用,实现低成本发债等再融资;固定资产、经营资产实现证券化,大股东、老股东获得流动性。
不好的上市公司,在上述四点里只做第一点和第四点,链路很短,套路很深。中国不是没有好的上市公司,但一般甚至差劲的上市公司的比例,实在是高了些。上市环节不够市场化,本身就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质地,退市制度又远不“长牙带刺”,劣质公司缺少退出出清机制。没有优质且长期主义的上市公司,要为投资者和社会创造长期回报,是不可能的。
其二,必须要有一场观念的变革。
因为中国股市是以交易博弈为主的“投机市场”,有人在观念上就容易认为,炒股赚钱是“不务正业”“脱实向虚”,如果大家都在股市上赚到了钱,谁还上班谁还搞实业。这也是巨大的误区。
居民的金融资产,不是权益资产,就是固收资产。更简单地说,钱要么在股市,要么在银行。股市对应的底层资产就是上市公司,而银行对应的底层资产,包括居民贷款(房贷、车贷)、实业企业贷款(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大中小企业)、不动产类债务(地产、基建等)。
从金融产品对应底层资产的角度来说,买股票是真正的“支持实体经济”,反倒存银行却是“支持实体经济和支持地产基建并重”的组合。为什么“存银行”就是勤俭持家,“买股票”就是投机倒把呢?从长期来看,股市应该是居民在劳动收入、经营收入之外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需要一个让市场参与者都能获得收益的健康机制。要相信职业股民那永远是极少数,担忧职业股民赚钱其他人就不想上班,纯属杞人忧天。
从“融资市”到“投资市”的本质是什么?
说起来也很简单,“融资市”其实是资金净流出的市场,市场参与者拿走的,比给市场的多,那就始终有长期向下的压力;“投资市”是资金净流入的市场,市场参与者拿进来的,比拿走的多,自然就有长期向上的趋势。
“融资市”下的上市公司行为,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这里不展开。
“融资市”下的资金面,其实也很耐人寻味。
中国股市为什么“牛短熊长”?因为中国“牛市”的形成机制很特殊。几乎每一次牛市,都是政策面驱动资金面,大量股市场外的资金涌入(也就是俗称的“存款搬家”),推高股市,场外资金获利回吐(股市里赚了钱转头去买房了之类)然后股市就砸下来。历史虽然不重复,但循环从来都押韵。
长期资金入市,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如果股市里大部分是长期资金,短期资金进出就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波动,但如果股市里长期资金的池子很浅,短期资金的占比很高,那就一定是大起大落的过山车行情。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绝大多数长期资金都在固收资产上,而不是权益资产上,原因很简单,房地产市场的长期收益率远远跑赢中国的实体行业收益率。固收资产对应的底层资产中房地产的占比高,而权益资产很难分享房地产增值收益,所以大部分的钱平时都在固收资产的池子,跑到股市来总有一种“捞一把就走”的短视心态。说白了,股市怎么都没有楼市赚钱。
所以,现在再来谈长期资金入市,在技术上可行了很多。房地产市场收益率>实体行业收益率的这个状态正在逆转,多配权益资产,减配固定资产,就可能成为一件靠谱的事情。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告别地产驱动的艰难转型。如果这一转型成功,居民的财富增值的主要来源,就要从地产变成其他流动资产。要摆脱地产下行带来的财富缩水螺旋,重振国人的消费意愿,无疑需要股市成为新的财富蓄水池。
从这个意义上说,股市关乎财富,更关乎国运。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