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上午,财政部的发布会万众关注。从9月下旬宏观政策转向,市场情绪转好以来,外界都在关心,货币政策这支箭射出了之后,财政政策这支箭什么时候射,力度怎么样。

财政部长蓝佛安在发布会上宣布四项措施:

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

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

蓝佛安没有具体透露上述几项政策的规模,但是他表示:逆周期调节绝不仅仅是以上的四点,这四点是目前已经进入决策程序的政策,我们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比如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发布会开毕,外界对财政政策的力度,有颇大的分歧。

因为此前外媒推高了对直接“发钱”刺激消费的预期,自然很多人感觉还是扩大政府支出的老一套。但我觉得,财政部的表态还是积极的,也符合预期。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的决策逻辑都是如此。需求不足的时候,就是要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尤其是政府投资扩大总需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都是这样过来的。

有一段时间,中国曾非常强调“供给侧”,认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是解决经济瓶颈的主要路径。9月下旬的政策转向,高层更加重视“需求侧”刺激,本质上是为了稳定资产价格,扩大现期需求。但是,这个现期需求,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居民消费,居民投资、企业投资、政府投资,都是当期需求的构成部分。

扩张型货币政策的基本逻辑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让企业和居民少存钱,多花钱,甚至多借钱。

但要把居民和企业端的预期打起来,政府也得采取相应的财政扩张政策,也多花钱,甚至为了多花钱而借钱,才能给一种“国家队”下场的感觉。

再来看财政部的四项措施,地方债是第一条。为什么地方债问题如此重要?因为地方政府当前同时面临财政收入减少和显著的债务压力,地方政府的行为趋向“紧缩”,这种“紧缩”反映为财政投入的减少,非税收入(罚款)的增长,最终导致营商环境和市场预期的恶化。

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政府将隐性债务显性化(事实上也相当于将短期债务展期),就是为了避免让地方债过度扭曲地方政府的行为。地方政府的执法行为关乎营商环境,地方政府需求是中国社会需求很重要的构成部分,并且很多行业、企业都是“吃地方政府饭”的。所以,给地方政府减压,是扩大需求的一个环节。

第二条,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补充一级资本,就是为了让大行增加放贷的能力,实际上是扩大货币政策空间。

第三条,组合政策稳地产。有人说,为什么不促消费,而是又来救地产?人口负增长条件下,地产还能反转吗?其实,高层这一波政策对地产的定位都是“稳”,不是要让房地产V型反转再走一波大行情,而是要让房地产不再继续对经济造成严重拖累——而且房地产市场预期越差,投资越弱,地方政府卖地收入越萎缩,前期负债建设的投入越难以收回,对地方政府造成的影响就会越大。

所以,第一条和第三条连起来看,是一个很清楚的链条——保地产就是保地方,保地方才能保需求。

第四条倒是比较常规的消费端政策,不展开分析了。

整个发布会看下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有分工的。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保房产、保地方政府,以稳定社会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而货币政策反而是通过降息,尤其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一边减少居民还贷负担释放消费能力,一边抬升权益资产的升值预期制造财富效应。

当然,中国经济的长期转型,归根结底是制度、技术和人口三大因素共同作用。法治和市场经济、科技创新和工业能力、健康的人口结构,才是维持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石。短期的宏观政策,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但是政府在经济层面更积极的姿态,无疑会提振社会的情绪。

情绪,对资本市场而言可能是双刃剑。但对面临巨大挑战的实体经济而言,乐观点的情绪总是好的。


 

话题:



0

推荐

元淦恭说

元淦恭说

22篇文章 2天前更新

互联网从业者,前媒体人

文章
  • 文章归档
2024年 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