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日前,欧洲理事会主席(相当于欧盟的“总统”)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相当于欧盟的“总理”,比理事会主席有更大实权)来华访问。最高领导人和他们举行了会见,阁揆和他们共同主持了第25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上次欧盟两主席联袂访华,是在2023年12月。当时最高领导人也会见了欧盟两主席(不过当时欧洲理事会主席还是米歇尔并非科斯塔),阁揆和他们举行的是第24次中欧领导人会晤。

比较2023年12月和本次访华最高领导人和欧盟两主席的会晤通稿,可以看出中欧关系正在起变化。特朗普激进的单边主义政策,给了中欧两国强化合作的契机。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中欧之间对冲突的立场本来就相去甚远,加之美国拜登政府奉行价值观外交,强化阵营对抗,拉拢欧盟等盟友共同进行对华遏制,中欧关系逐渐陷入低谷。

2023年12月最高领导人和欧盟领导人会晤的通稿中,对中欧关系的一段表述很值得品—— 

(中欧双方)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

这“三个不能”,恰恰说的就是当时欧盟对华政策的真实状态——视中国为对手,对中国供应链“去风险化”,配合美国拜登政府对华进行阵营对抗。冯德莱恩向来的立场众所周知,这“三个不能”就是要当面讲给她听的。

而在今年7月的最新一次会见通稿里,“对抗”两个字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关于中欧关系的定位,领导人没有再使用19个月之前的“负向表述”,转而使用“巩固伙伴关系定位”的正向表述,他还强调,中欧之间的差异过去没有成为中欧建交和关系发展的阻碍,今后也不应该阻碍双方关系发展。

领导人还说了两个观点:

当前欧洲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中国。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和地缘政治矛盾,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调没有变。

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欧关系,将欧洲视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一贯支持欧洲一体化和欧盟战略自主。

第一个观点,强调了中欧关系的“基本面”就是“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定调了,过去就是这样,将来还该这样。

第二个观点更有意思,“支持欧盟战略自主”,不是有人不愿意给你提供免费的安全公共产品吗?不是你们想要再武装,想要更团结吗?反正不管华府那边怎么看待你们,我支持你们成为一个和华府有差异有区隔而非紧跟华盛顿的独立力量。

中欧彼此间有了这一层默契,具体的合作就会好谈一些。

应该客观看到,中国经济当前是“冰火两重天”,从宏观形势来看,房地产下行、资产负债表收缩和通货紧缩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巨大,消费内需仍然不足,经济仍然处在调整期;但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在电子、能源、造船、军工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取得突破,在助力宏观经济回升的同时,也为中外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

领导人在讲话中就主动提出——中欧要深化绿色和数字伙伴关系,促进相互投资合作;愿同欧方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沟通和务实合作,共同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客观地说,在AI和数字经济领域,全球目前就中国和美国两个大玩家。中方已经向欧方释放了明确的信号,在这个领域中欧是互补的,中国是愿意和欧洲一起玩的。

当然,这还不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当前中欧之间最大的共同语言,在于气候变化议题。

无论是领导人的会见,还是阁揆和欧盟两主席的会晤,都提到中欧携手应对气候变化。领导人就直接说:

中方愿同欧方加强协调,推动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取得成功,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而欧方也回应到:(中欧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而中欧领导人会晤之后,发布了《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后的前进方向》。这是中欧双方在此次会晤之后的唯一联合声明,足见双方共识的力度。

反观美国特朗普政府,一贯对气候变化议题“嗤之以鼻”。中欧双方高调宣布,强化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向国际社会释放的信号是——经过特朗普失败的“俄乌调停”和招致全球经济震荡的“关税战”之后,欧洲不能再单单依靠华盛顿的荫庇,它需要寻求更大的战略自主。

在这一进程中,即使中国和欧洲有巨大的制度差异和许许多多的分歧,但在经贸往来、科技合作乃至气候变化等领域,仍然是欧盟不可替代的伙伴。

话题:



0

推荐

元淦恭说

元淦恭说

72篇文章 1天前更新

互联网从业者,前媒体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