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公布。这一《意见》是对7月中旬时隔10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和细化,信号意义显著。
在中国的文件体系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文件,是政策性文件的最高一档。为什么要在当下推出这样的重磅文件,和当前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阶段性变化有关。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前二十年,是中国城市化、城镇化狂飙突进的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城镇化带动房地产,房地产带动上下游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一条主线。
2021年,中国人口规模和房价都出现见顶,此后人口进入负增长,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给中国经济和财政带来明显拖累。决策层的应对思路有两重,一方面是培育消费、科技、出海等多个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是继续挖掘城市化的潜在空间。
《意见》在一开头就重申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定调: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把这句话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城市化的蛋糕就这么大了,但是以后这个蛋糕要用更好的原材料,有更漂亮的外观,更好的口感,从而实现更大的价值。
具体怎么做,我注意到三个有意思的信号。
第一点信号,就是要“分类”。其实房地产市场本身就是一个要“分类”的市场,不同线级城市的楼市属性天然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当然也是如此。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时期,不管什么线级的城市都是大干快上,许多县城也是高楼大厦、大广场、大马路、双向十车道,这就是没有“分类”的产物。
这一次的文件提“分类”,对超大特大城市是利好。五年前的“十四五规划”在提到超大特大城市时,用的表述是“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而这一次是“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超大特大城市在中国城市体系中,处于金字塔的顶层,高层直接提出了“结合实际推进制度创新”、“增强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三点要求。高层释放了非常明显的信号,推动高端服务业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向超大特大城市集中,大城市要在经济转型升级突破上“挑大梁”。
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层对房价重回上升通道没有预期,促进超大特大城市发展,能稳住房价就不错了。稳住了超大特大城市,就稳住了房地产市场的定价锚点,避免房地产市场继续往下往深里掉,普通人对于买房投资这件事仍然要谨慎。
在提到中小城市和县城的时候,《意见》也提到要“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具体又分了几类:其一,适时调整扩大经济规模大、人口增长快的县级市和特大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其二,推动人口持续流出的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其三,支持边境城镇增强稳边固边、人口集聚、安全发展能力。
时至今日,中小城市和县城分化非常明显,少数发达地区或依托强势都市圈的县城,和人口出生率高的县域,仍然在增长,但绝大多数县域都面临人口减少和外流的问题。能增长的地方就做强作精,人口外流和减少的城市就探索转型,不要再继续铺摊子。边境城镇比较特殊,肩负国家战略使命,不能完全任由市场因素决定人口流动,因此政策和资源投入还要加码。
第二点信号,就是“可持续”。《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这里的具体措施不展开分析了。这一条针对性非常强。过去在城市化狂飙突进的年代,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开展建设,出现了巨额的债务扩张,许多地方积累了严重的债务压力。高层现在强调城市发展“转型”,不仅是城市发展要从增量时代走向存量时代,也要求城市投融资从“软约束”走向“硬约束”,有多大脚穿多大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第三点信号,是“完整社区建设”。《意见》有一条是说,要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这两个点是放在一起谈的,很有意思。在房地产高增长的年代,大家更多关心的是房子本身,在居住功能之外,有没有完整的社区生态,大家不太关心,因为反正“房价永远涨”,所以产生了大量社区功能不完整、居住不便利的区域,无论是老城的“老破小”,还是新城里的“睡城”,居住体验都很差。
做社区建设,其实不只是改善居住体验的考虑,实际上也是为了促消费,尤其是线下消费,服务消费。
要之,《意见》作为地产增长引擎熄火之后,高层第一次对城市工作的整体性部署文件,本质上和经济整体转型的大战略是一致的。大战略重视科技,超大特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围绕科技做文章;大战略重视消费,城市更新和社区建设就要给消费场景留出更多空间;大战略强调安全,城市建设就不能再大干快上,该转型就要转型,债务风险必须控制住。
城市工作方略,也是对经济转型大势的注脚。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