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沪深两市走出了一轮行情。昨天,沪深两市总市值第一次突破了100万亿大关,“牛市”气氛热烈。
7月份,A股新开户196.36万户,同比增长70.5%,环比增长19.3%,场外资金正在“跑步进场”。和以往历次“牛市”一样,这一波行情很大程度上也是存款搬家的“资金市”。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相当复杂,虽然上半年的增速达到了5.3%,但宏观数字和市场感受之间的温差仍然明显,企业端利润承压,市场就业形势仍偏严峻。也有不少人由此认为,在这一背景下的牛市,只有资金面支撑,缺乏基本面支撑。
去年9月,A股也曾走出一波行情,但那一轮行情很快戛然而止。这也是许多人对这一波行情仍持犹疑态度的原因。今年上半年,宏观面和政策面实际上较去年继续改善,但4月以来贸易战关税战打破了乐观预期,经过中美关税的初步协议和两轮延期,市场对外部环境的恐慌情绪逐渐消化,为A股市场企稳创造了客观条件。
市场到底能够稳多久?A股市场能够打破“牛短熊长”的魔咒吗?这是当下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在我看来,A股市场要从“疯牛”变“慢牛”,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从“融资市”到“投资市”,从“资金市”到“价值市”的转变。
对企业主而言,资本市场是个融资市场。但过去我们的市场只重视一级市场融资,许多公司上市就“圈钱”,过几年业绩就变脸。成熟市场的企业更关注二级市场上的存量融资,如果市值管理做得好,大股东减持是一种融资,基于股票的质押和背书借贷或者发债也是一种融资。
但不管使用什么方式融资,二级市场上的股价和市值表现都至关重要。股市表现好,上市公司就有更高的估值,就能够更好地实现融资的目标。在股市上融资和找银行等信贷融资手段的区别就在于,在股市上融资的基础是市值,在业绩基础上有对未来预期和成长性的加成。而信贷融资的基础是抵押物和现金流,只能看短期没法看长期。
对投资者而言,资本市场也应该变成真正意义的投资市场。投资者要分享上市公司乃至全市场长期增长带来的收益和红利,而不是只在短线博弈中获利,市场才可能从“牛短熊长”走向“长牛”。
要分享长期增长带来的收益,需要有更多的长期资金进入。当前市场面临的环境和以往有所不同,过去楼市和股市有一定的跷跷板效应,楼市里赚钱投入股市,股市里赚钱再投入楼市,现在楼市整体处在颓势,从楼市进股市的资金不会快速回流,这对股市是一个利好。
昨天国务院会议提到,“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这和上个月南院会议未提房地产形成对照。怎么理解?“南院”的会议管战略,“北院”的会议管战术,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高层的意图——在战略上不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不作为宏观政策的最核心考量;在战术上,仍然关心房地产对经济的短期影响。
但从长期角度来看,居民资产的蓄水池从以房地产为主的不动产,走向以股市为主的动产,是大势所趋。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核心函数是人口,它已经见顶了。影响资本市场的核心函数不只是人口,而是中国经济的创新质地和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还有提升的空间。
信贷看的是短期现金流,股市看的是长期成长性。市场的估值中枢高一点,股东和投资者的财富效应强一点,投资意愿和消费预期都会高一点。这就是“牛市”的战略价值。
从理论上说,中国股市还有向上的空间。目前,A股总市值大致只相当于中国GDP的70%,而美股总市值接近美国GDP的270%,就算中国的证券化率达到美国的三分之一,未来也还有近30%的涨幅余地。
当然,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但两国当前面临着同样的任务——用技术变革带来的长期乐观预期,应对短期的经济挑战。再没有比股市更好的工具了,只有股市能够把对未来的预期,投射到当下。
但愿这一波行情,能真的不一样。更可持续的“牛市”,意味着更具韧性的经济金融体系。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