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4年开始,官方持续强调要促消费,扩内需,因此推出了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2025年,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扩容,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电饭煲等都纳入家电以旧换新,对购买手机、平板和智能手表手环也给予销售价15%的补贴。
推动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既可刺激需求,又可消化庞大的工业产能,属于“一鱼两吃”。
但毕竟消费品以旧换新,只能覆盖耐用消费品,覆盖不了快速消费品,更覆盖不了服务消费。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也新发放了一些满50减10、满100减20之类(且需要在客户端抢)的消费券,但显然,发消费券的力度是非常有限的。
在我看来,如果要更好刺激消费,更大力度地发放消费券是个值得考虑的选项。
从大类上看,消费分为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简单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家庭直接找菜场农民买菜回家做饭,其消费就接近完全的实物消费,因为这中间没有任何流通和增值服务环节。而下馆子去吃饭,餐费的构成里食材的占比其实比较低,更多的成本是店铺房租、水电、厨师和服务员的人工等等,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服务消费;如果是去看演出这种更“轻资产”的活动,那么就更接近于纯粹的服务消费。
如果要发消费券,消费券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来直接刺激服务消费,让民众多去下馆子,看演出,旅游观光等等。
这背后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
第一,实物消费是有天花板的,服务消费的增量空间要大得多。除非最有钱的家庭,一般家庭就一两部汽车,撑破天了一人一辆车也就两三辆车。普通人买手机、电脑,也顶多人均一两台,不可能一个人用10个手机。同理,一年吃多少粮食,喝多少牛奶,用多少洗发水,归根结底都是有个数,有个极限的。
但服务消费不是,一个家庭有可能完全不下馆子,从不下馆子到下馆子,那就是从0到1,从每月下一次馆子到每周下一次馆子,增幅是300%。从一个季度看一次演出变成一个月看一次演出,增幅是200%。从一年旅游一次,到一年旅游两次,增幅是100%。
显然,在服务消费领域,无论家庭还是个人,要实现100%以上的同比增长,在技术上不是天方夜谭。
要想真正扩大内需,通过消费券撬动更多人进行服务消费显然是有效的。
第二,服务消费背后是庞大人口的生计。我之前分析过,2023年相较于2018年,服务业行业蓝领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制造业蓝领。光是餐饮住宿、居民服务和修理、文化体育娱乐和客运这几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就接近7000万。而在大约1.2亿的制造业就业者中,生产终端消费品的从业人员还不到6000万。
说直白点,今天服务消费直接创造的就业,已经超过了实物消费。
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服务消费的增长,不只是为了就业,为了经济数据,它本身就是“好日子”重要的构成部分。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一种消费升级,增加居民的服务消费又何尝不是一种消费升级?何况这种消费升级,能够形成巨大的内需增量。
既然财政资源在消费品以旧换新上大量投入,那么发放消费券鼓励服务消费,也应当提上议事日程。相较于耐用消费品,服务消费更多是由中小商家甚至个体户提供的,对他们来说,发消费券也是真正的普惠之举。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