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9月30日到10月7日,《人民日报》推出了连续八篇署名“钟才文”的专论文章。“钟才”即“中财”(中央财经委员会)的谐音。“钟才文”,即代表中央财经委员会的文章。

9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将要提交给四中全会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会议通稿称,建议稿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会议结束之后推出八篇重磅文章,意图非常清晰,就是要强化社会各方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共识,为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出台打好舆论基础。

八篇连载结束时,《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在“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众号上整理了八篇文章的要点,在编者按语中说,系列文章 围绕“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深入系统阐述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中国发展之于世界的机遇性和确定性,传递出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的强烈信号。

综观这八篇评论,理论性系统性强,同时有针对性地直接回应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经济的唱衰和质疑声音,下面简要分析这八篇文章的要点。

经济形势怎么看?

这一组系列文章中,第一篇“从全球视角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跨越与蝶变”和第三篇“科学客观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主要是谈怎么看待当前经济形势的。

第一篇是从横向看,在当下世界经济大势中,中国经济算是好的——“走出了一条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的稳健发展之路”。

第三篇是从纵向看,当前经济增速相较以往高增长期有所放缓,以至于对当前经济形势“主流是看好的,但也有唱衰的声音”,“我们(中财委)认为,看经济要坚持两点论,用好辩证法。总的看,我国经济形有分化、势在向好、未来可期”。

文章在谈及“形有分化”时,专门论述说,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一个齐头并进的过程,不是“齐步走”,而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不同区域、行业、群体会出现分化,宏观数据同部分微观主体感受会有“温差”,还直接把人工智能相关行业薪酬增速是其他行业的2倍和房地产相关行业吸纳就业减少、薪酬缩水作为实例来比较。

根据文章的分析,中国经济正在从“旧经济”向“新经济”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是可控的,民生是有兜底的,创新动能还在继续增强。

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好?

系列文章的第二篇、第四篇和第五篇,主要是对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理论阐释。

二篇谈的是“深刻认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一部分先阐释了中国政治制度的长期性、稳定性,然后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最后谈超大规模市场和创新驱动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循环,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强大引擎。

五篇谈的是“全面认识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第二篇谈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逻辑,第五篇是对第二篇的呼应,提出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市场空间、发展韧性和投资环境五方面的确定性。

综观第二篇和第五篇,文章唱好中国经济最突出的两个论证点,一是政治稳,政策稳;二是市场大,韧性足。

四篇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蕴含重大机遇”,实际上和第三篇是有一定承接性的。和以往的高增长时代相比,当下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放缓,不同行业出现明显分化,自然也就有人对投资中国的价值产生质疑。

第四篇文章开篇便提到: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国内有一些声音认为,在中国,投资和发展已经过了黄金阶段,机会变少。实际上,中国从不缺乏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中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文章接下来谈到,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和人才红利、消费扩容升级、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六个方面蕴含重大机遇。可以预期,在十五五规划中,与这六个方面对应的内容会占据重要的篇幅。

中国有什么独特性?

系列文章的第六篇到第八篇,阐述了中国的独特性。

六篇谈“中国是全球包容性发展的典范”,主要阐述脱贫攻坚、区域协调、民生教育、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成绩,论证中国的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的公平性。

七篇“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开放共赢性”,阐释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一是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二是坚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三是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国际社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四是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创造广阔机遇。

八篇“深入了解中国就会坚定相信中国”,是对第七篇文章论证的进一步延伸。

文章介绍了中国发展的底层逻辑,“自古以来爱好和平,即便在强盛时期,也是推崇儒家治国理念,旨在赢得他国尊敬,而不是从他国获取经济利益或以武力统治他国”,之所以中国的发展能够带来“开放共赢”,是因为中国有着不同于一些国家的发展逻辑和社会治理理念。

该文还正面回应了两种对中国经济的常见质疑。“当前,美西方一些人士将中国向国际市场提供高性价比产品诬称为输出过剩产能,造成美国和世界经济失衡;将我与海外国家开展投资合作诬称为补贴国有企业进行海外扩张,控制全球供应链”。

对前一种观点,文章说,中国企业竞争力来自充分的市场竞争,不存在大范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也没有持续向外输出“过剩产能”,个别年份贸易顺差较大,是中外经济周期不一致所致,是供求关系调整的结果,有利于满足国外民众的需求。对后一种观点,文章说:中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普遍采取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严格遵守投资对象国政府本地化要求,积极融入和服务当地社会,没有所谓“控制”一说。

概而言之,从第六篇到第八篇文章,官方要释放的信号是——中国虽然已经是一个强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相处逻辑并不同于过去的列强,不应以看待传统列强的方式看待中国的行为逻辑和战略意图。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是官方对“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性的论述。

话题:



0

推荐

元淦恭

元淦恭

80篇文章 50秒前更新

互联网从业者,前媒体人

文章